第454章 菽豆丰收

赵老先生小声赔着不是,余光瞥到大摇大摆走进来的几人,再次暗暗咒骂那群山匪,把他家大门都踢坏了。

张大柱:“竹言,信号发出去没?”

竹言点头,“嗯,几个里长和亭长在统计伤亡,云泽少爷饿了,我带他过来吃点东西。”

张大柱哦了一声,回头:“赵老先生,麻烦你准备三桌席面。”

一听是李云泽要吃,赵老先生急忙安排人准备吃食,他也就这两年才搬回茶山镇,之前住在禹都县,自然见过李家兄妹,清楚两人的特异之处。

等春肆带着百人小兵赶来时,天边已泛白。

“共138个山匪,还有67人活着,他们皆是扬州人,从临溪县方向过来的。”

春肆惊讶:“临溪县不是封锁进出路吗?他们怎么过河的?”

竹言撇嘴,“你忘了?吴大将军派人去京都,他的人肯定一路散播消息,走哪传哪,估计人还没到京都,怕消息都在京都传开了,这还怎么封路?你这次来,主子有何吩咐?”

“让我暂时守在这里,等消息。”

“哦,你们怎这么快就到了?”

“划的竹排顺水过来的,当然快,比走路快多了,云泽少爷呢?”

“正睡着。”

“那你去守着他,这里有我!”

竹言等着这话呢,他熬了一夜,打了个哈欠:“张都头在前面街右转,看守山匪,我去睡了。”

“嗯...”

好不容易出来一趟,李云泽自然不肯回城。

吃了赵家喜酒后,又接着吃镇上人的白席,吃得那叫一个满足,尽管大部分席面,只有一两个肉,看着寒碜,但他一人一桌,怎么都够吃!

白日带着小兵,漫山巡逻,实际是四处找乐子,甚至拿出土匪身上搜来的金银,买了十几只鹅,让张大柱每天做给他吃。

他玩的尽兴,可把李大牛、陈氏愁坏了。

儿女都不在家,心里总是空落落的,直到二茬玉米成熟,李大牛加入抢收大队,织坊有妇人请假回村掰玉米,就连李云霞也跟着李大虎回了上华村,陈氏接手纺线的事,两人忙了起来,才没空唠叨。

城北的地,被司农署邓鹏弄成了试验田,除了玉米,还种了三种菽豆,他认为只要温度适中、地肥足够,任何作物都能实现一年两种、更甚至三种。

而这片地,就是验证结论的地。

为此,丰收这日,他请来付校尉带兵镇守,不许任何人偷拿!他要一个精准的数。

秋风和熙,带着丝丝凉意。

萧老太傅带着杨老、萧扶云一行人来到城北,掰玉米棒子,趁着天晴,把玉米掰回家,这可是接下来一年的口粮。

随着邓鹏大嗓门一喊:“开收----”

所有人背着背篓,冲进玉米地,掰玉米!

背篓一满,就到邓大人跟前过秤,三百个小兵不停穿梭在玉米地中,过秤的人不够,萧扶云、李云诚也加入其列。

李大牛则带人,砍玉米秆子。

此时的玉米杆子有点老,但嚼着还是有汁水,他挑了一些嫩玉米杆,送给孩子嚼着玩。

酉时末,邓鹏巡了一圈,发现地里的玉米掰完了,才放众人回去:“明早辰时初,到这里集合,收菽豆!”

“是!”

“是~”

“各位,散了!今日辛苦了,伙房已备好了羊肉汤,快去吧!”话落,邓鹏赶紧走到萧老太傅跟前,“太傅,统计出来了吗?这七十亩地有多少收成?”

“等等,正在汇总!”

“我这里6524斤。”

“....”

“2358斤。”

“4562斤。”

“....”

随着最后一个数落,所有人一脸希翼的看着萧扶云,希望他能给出一个好答案。

萧扶云:“呃...共斤玉米。”

“嘶...”

“这么多?我的老天爷...”

杨老听着他们的抽气声,看向玉米地,问:“这里一共有多少亩地?”

邓鹏:“71亩地。”

杨老嘴里念着71亩,脑中算着亩产,待脑中那个数一出,脸色骤变,有些不确定,轻声问萧老太傅:“亩产450斤?”

萧老太傅重重地点头。

“没算错?”杨老惊呼,难以置信。

邓鹏解释:“杨老,地里还有菽豆没收呢,我估算了下,大概一亩地有百八十斤的豆子。”

杨老一愣,“那第一茬玉米呢?”

“因为第一茬玉米,没有成熟就掰下来,所以产量不好,亩产在200-300左右,赶不上正常种植的玉米。”

杨老的眼一直盯着玉米地里的菽豆,听到邓鹏略微不满的话,顿时扫过去,“多这二、三百斤玉米,够一家五口吃两个月,别不满足,瑞安兄,明早喊我,我也来拔菽豆。”

萧老太傅点头应下,“钱师爷,付校尉,其他事你们先搁一边,尽早将玉米晒干入仓,做好统计。”

钱师爷:“是。”

“是....”

地里的菽豆,如邓鹏估算,亩产在90斤左右,看着一车车菽豆被人拉走,他嘴角的笑都没消失过,尤其是石岗镇跟着种的村民,玉米、菽豆的产量与他们接近,更差点原地蹦起。

这条路,没错!

只要一直试验下去,哪怕达不到李姑娘说的亩产2000斤,但多出来的玉米、菽豆就能让禹都县的人,全吃饱饭。

再也不会饿肚子!

禹都县的人热火朝天的掰玉米,四峘山的李云溪不停走呀走,四处寻找水源,他们靠着带来的玉米,来回在禹都县与断头崖之间行走,寻找路线。

山中原有的野兽,要么被吃,要么逃走。

这一日,四峘山下起了雪。

不知不觉,已进入十月,李云溪裹着安文煜在禹都县买的羊毛衣裳,烤着火,听着石磨转动的声音,打着瞌睡,等安文煜一行人的归来。

不多时,安文煜步伐匆匆带着寒气回来。

“李姑娘,那条路线可行。”一边说,一边拿出舆图,指着上面黑色的线说:“一共有三条路可行,我个人喜欢这条路,这条路隐蔽,但需要打通一个山,我们还能在山洞里,设立一个储藏点....”

李云溪安静听着,“要走了才能确定,路线是否可行。”

“这个自然,李姑娘,左右粮食也快吃完了,要不我们先回去,再不回去,到了冬日,路更难行。”

李云溪没意见,点头问道:“那路线?什么时候来?”

安文煜接过福一递来的热水,轻轻抿了一口,看着火,陷入沉思:“二月初,我们带着修路的家伙,到这里集合?一定要多带点人,争取在五月第一茬玉米收获前,将渠沟挖通。”

“行,福一,通知他们收拾东西,明早我们回去。”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