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悍臣鼠猫狗鸽

第182章 事同而功异,何也?

第182章事同而功异,何也

宋煊骑着毛驴,由王珪牵着奔着贡院而去。

张方平跟在一旁。

家里就一头驴,宋煊又生病。

否则他也不会骑驴出行的,特别是朋友在旁边。

接连两天没有睡好,身体抱恙,在加上高强度的考试,更不是一般人能抗住的。

但好在宋煊年轻,睡一会便又觉得精神抖擞了。

只是感冒依旧没有好利索。

今天考的最后一场是策论。

随着仁宗朝社会矛盾的激化,朝廷对治理国家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学者或病声律而不得骋其才”,这样的考试内容对治理国家的作用不大,他们奏请皇帝,要求进士科“参考策论,以定优劣”。

宋初“以诗赋定去留”,到天圣五年(1027“诏贡院,将来考试进士,不得只于诗赋进退等第,今后参考策论,以定优劣”。

这是宋代进士科考试内容的首次改革,宋儒从重视诗赋章句向重视策论的转化。

待到几十年后的庆历新政后,科举更是一改往日的规矩。

策论要在诗赋前面考,以此来突出策论的地位。

但是他们也开了历史的倒车。

比如要在学校学习三百天往上才能有资格参加发解试,以及废除密封誊录试卷,由地方上的官员来保证学子的操行。

这些做法,势必使权势、贿赂、私情和个人喜好在科举考试中发挥作用。

回到“通榜”乃至察举的老路上去,动摇宋朝初年一系列以公正、公平为目标的制度建设。

就像宋煊这样刚入学两个多月就考试的,直接不给通过。

“十二哥。”

王修永在后面喊着。

宋煊回头瞥了一眼,让王珪停下等等。

“急什么,跑一身汗,一会考试不难受吗”

宋煊随手把自己的汗巾递过去。

王修永扶着驴子,摆摆手大口喘气,几息之后,他才开口:

“十二哥,姓顾的醒了,他说刺杀他的是火眼狻猊,是受到窦家的指使。”

“哦”

“俺倒是没想到姓顾的会直接撂了,还以为他要死扛到底,给他老师当孝子贤孙呢。”

“那要是这样也忒不是东西了。”

宋煊哼笑一声:

“窦家果然没好人呐,这是想要杀人灭口!”

张方平愤愤不平的道:

“算他姓顾的有点残存的良心,要不然真想套麻袋打他几次。”

王修永诧异的看了张方平一眼。

老弟。

那可是应天府通判!

怎么也是位次第二的官员,尽管应天府有好几个通判吧。

可也不是你我这样的学子能够招惹的起的。

不过王修永一想宋十二连翰林学士都招惹得起,那他没别的话说了。

果然,跟在十二哥身边,就是长本事。

王修永其实是有些挫败感的。

毕竟跟在宋煊身边的人个个都挺有能力的。

关键十二哥他在医学一道上,让自家老爹夸耀。

自家老爹可是享誉宋城十年往上的神医,甚至整个大宋的郎中也不会有超过他的。

结果十二哥从一个自家老爹判断救不活的人,硬生生的把他从阎王殿给拽回来了!

那确实挺有本事的。

王修永也是看西游记的,很容易就接受了地府这个设定。

“十二哥的医术当真高明,连我爹都钦佩。”

宋煊骑着驴子道:“只是运气好罢了,若是再出现这种事,让俺去做,兴许下一个人就会死。”

王修永表示理解,他爷爷就是行医的,自是知道九死一生的法子有多凶险。

基本这个人常规方法就是等死了,必须要用成功率极低的法子试一试。

王修永他爹也用过这种办法,有成功的自然就有失败的。

三人说说笑笑的到了贡院门口。

王泰等人直接围了上来。

“十二郎,我等还担心你没法子来考试了呢!”

“多谢多谢。”

宋煊从驴背上下来,对着众人行礼道:

“多谢诸位挂念,好在苍天有眼,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包拯是来候场的时候,听王泰提了一嘴。

他差点就要走,直接被王泰给拦住了,让他不要添乱。

有晏知府在,还能护不住宋煊吗

于是在他们翘首以望的时候,瞧见了宋煊骑驴过来了。

“你们不知道,昨夜可是发生了太多的事。”

王修永自是笑嘻嘻的提了一嘴。

“哎,修永,不要用这种琐事占据大家的脑袋,待到考完后一起谈笑才好。”

“嘿嘿嘿。”

王修永听了宋煊的劝阻,便故意卖个关子,不与他们说。

一个个排队进场,自是有人笑骂。

捕头丁哲瞪着血红的眼睛,在那里检查,他一个没睡。

“十二郎,可是休息好了”

丁哲连忙亲自招呼,对于宋煊越发佩服了。

那得到王神医的夸耀,那得是什么样的医术啊

“不碍事。”

待到进了门,晏殊与曹利用二人瞧着宋煊脸上一点困意皆无,不得不感慨一句当真是少年人。

精神头就是好。

“你师傅是谁啊”

曹利用特别好奇,世上还有那种起死回生的手艺,可偏偏没有大名流传出来。

“老曹,恕俺不能告诉你。”宋煊压低声音道:

“俺师傅已经成一抔黄土了,他不想被人打扰!”

曹利用暗道一声可惜。

他觉得宋煊虽然聪慧,但肯定也没有学到他师傅的三成手艺。

毕竟医术这种事,只有越练越精通,还有大量病例供他进步。

像宋煊这样多少年都不动手的,尤其是那活干的糙的不行。

也就是姓顾的运气好,没有当场死在病床上。

曹利用拍了拍宋煊的背:“好好考,争取考个解元出来。”

众人再次候场,巡游的兵丁开始举着牌子。

其实许多考生都是不怎么注重策论的。

因为现在主要是靠诗赋取材,只要诗赋做的好,策论不出大问题就行。

宋煊抬眼望去。

策论题目:

“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

“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

“事同而功异,何也”

宋煊发现晏殊出题还挺有自己主意的。

这四句话的意思分别是:

一、晋武帝司马炎在平定东吴的过程中,采取了果断的决策,没有过多受到朝臣意见的影响,最终成功灭吴,统一了全国;

二、苻坚在前秦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伐东晋,虽然也是独断专行,但最终却遭遇了淝水之战的惨败,前秦也因此走向衰落。

三、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四、燕哙王将国家大权交给子之,结果导致燕国内乱,国力衰弱。

宋煊想了想,倒是与晏殊的经历相关,是他会出的题。

这道题要求考生对比历史上的不同事件,分析领导者决策和用人对事件结果的影响,探讨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宋煊想了想,自是开始在草稿纸上开篇写出自己的论点。

此四事,皆以独断与专任为核心。

然其结果迥异,或成或败,或兴或亡。

究其根本,非独断与专任之过。

而在其主用之当否、任之得人也。

今试论其理,以明治国用人之道。

像是这种议论文,还是挺容易写的。

宋煊自是分了四个小标题。

第一个便是独断之失。

晋武帝司马炎能够评定东吴,自是派遣了许多谍子前往东吴,探听出国势衰微,以及民心离散,且高层内乱争斗不休,遂果断举兵伐吴,终成一统。

反观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其所以失败者,在于刚愎自用,不听谏言,更没有派人去仔探查消息,获取战场信息。

只是觉得自己投鞭断流就一定能成!

苻坚不顾群臣以及前相的反对和叮嘱,贸然南征,终致淝水之战大败,前秦由盛转衰。

此独断之失也。

由此可见,独断非不可为,然必以审慎为先。

若决策合乎时势,独断可成大事;若刚愎自用,独断必致败亡。

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

管仲有旷世奇才,善于治国,齐桓公的信任和支持、齐国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等缺一不可。

反观子之虽有权谋,有野心但无治国之才,与孙权何异

一个是专任之得也,一个是专任之失也。

由此可见,专任非不可行,然必以得人为要。

若任人唯贤,专任可致兴盛;若任人唯亲,专任必致败亡。

第三点便是事同功异之因:晋武与苻坚、齐桓与燕哙,相同的行为,但结果不同,为何

私以下三点。

其一,时势不同。

晋武伐吴,吴国势衰,民心离散;

苻坚伐晋,晋国虽弱,然上下同心。

时势不同,结果自异。

其二,用人得失。

齐桓任管仲,管仲乃治国之才;

燕哙任子之,子之无安邦之能。

用人得失,成败立判。

其三,决策审慎。

晋武伐吴,谋定而后动;

苻坚伐晋,刚愎而轻敌。

决策审慎与否,关乎大局。

宋煊洋洋洒洒,开始第四点也就是再次点题,治国用人之道。

由是观之,独断与专任,皆可为治国之策,然必以审慎与得人为前提。

治国者当明察时势,慎思独断;用人者当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若独断而不审慎,专任而不得人,则虽事同而功异,终致败亡。

宋煊通读一遍后,又提笔写了个结尾:

“治国者当以此为鉴,审时度势,知人善任,方能成大事、立大业。”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此乃千古不易之理,亦为今世治国者所当深思也。”

宋煊再次检查了一下错别字,确认超过千余字,才开始誊写。

而这个时候不少学子都在慢悠悠的推导晏相公出这个题的背后深意是什么

反正策论这种题判断也相当主观,若是能写到考官心里去,那定然能给排名在前。

宋煊等待墨迹干涸,终于松了口气。

虽然准备仓促,但总算是考完了。

他唯一有些担忧的就是自己的那首西昆体的诗写的一般,并且还用了假典故,但愿能骗过主考官晏殊。

此处巡场考官苏耆瞧着宋煊早早的放了笔,对于他印象不深刻都不行。

每次都答的挺不错的,尤其是那赤壁赋写的当真的优美,他可以肯定在场的考生没有超过他的。

就是那首鸿门宴的诗,虽说句句都用典,但辞藻不够华丽以及押韵,甚至还有自己不知道的典故。

苏耆不得不承认宋煊是读书破万。

他这么多年都没听说过的典故。

过后苏耆说给宋绶听,宋绶也是思索良久,并未听说过。

他们二人当然想不到,宋煊胆大包天到在解试上,自己编纂典故出来。

苏耆与宋绶只会觉得自己读书读的不如宋煊多。

毕竟天下藏书虽多,但经历过五代十国的战乱,许多书籍都失散了,他们这些人有没有看过也实属正常。

想到这里,苏耆也是站起身来,装作寻常的模样,然后走到宋煊那里。

“你今天还提前交卷吗”

毕竟顾子墨他被当街刺杀这件事,早就传的大街小巷都知道的了。

那判官伊俊直接从宋煊家里抓走他,更是传的沸沸扬扬的。

“可以吗”

宋煊当即站起身来:“多谢先生,俺是想要提前交卷的,这两日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你且收拾自己的东西去吧。”

苏耆自是拿起宋煊的试卷以及草稿纸,然后上了前台坐下来。

即使解试严格,但大多数时候考官也是能看到学子的试卷的。

比如这些提前交卷的,他们也乐意看一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更何况自己还是宋煊的担保人之一,看看他的实力也正常。

苏耆坐在椅子上,摊开宋煊的试卷,仔细瞧了瞧。

然后挺直了身体,继续看了下去。

苏耆不得不承认,宋煊在对于一些事情上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此见识,可不是寻常人能够比得上的。

苏耆自己的儿子苏舜钦就在应天书院读书,他还能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吗

他今年虽是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但落榜了。

如今又开始从头再考,被苏耆送进了应天书院读书。

苏耆对他儿子抱有殷切的希望,殊不知他儿子接连考了三次都没考中,待到第四次在东京参加考试,才进士及第,可刚高兴两个月,他爹苏耆就病逝了。

“十二郎怕是本届解元的有力竞争者。”

苏耆暗暗的想着。

宋煊带着自己的考篮依旧是蹲坐在门前,等着到点开门。

进而连三的早早交卷,自是引人注目。

曹利用巡场累了,坐在一旁瞧着宋煊:

“有没有信心考上解元”

“考上了,我就带你去东京游玩一通。”

“没有。”

听了宋煊如此痛快的回答,曹利用一下没接住宋煊的话茬。

“你在与老夫开玩笑”

“没有。”宋煊抬手指了指前面的考生:

“你瞧瞧他们的模样,便知道晏相公他出的题有多难了。”

曹利用也看到考题了,更是巡场,把许多考生的神色都看在眼里。

确实是难。

再加上宋煊接连没有休息好,发生了如此多的事。

但甭管那么多外部因素。

你宋煊可不一样啊!

神童晏殊都承认是一个难遇的人才。

曹利用是相信晏殊的眼睛的,他看人错不了!

甭管在官场争斗的能力强不强,但晏殊看人这方面是有着自身实力的。

再加上曹利用对宋煊的接触,从以前调侃绑下捉婿的玩笑话,当真是纳入他自己的考虑当中了。

尽管在曹利用心中地位上升对这件事,宋煊是一丁点都不清楚。

可不少人对他都抱有不小的期望。

“别灰心,连你都觉得难,那其他学子也不会考的有多好!”

“俺没觉得难啊!”

曹利用登时欣喜看向宋煊,果然自己没有看错人。

宋煊摊手道:“只是俺觉得自己答的不够好罢了。”

“罢了。”

曹利用许久都没有经历过有人敢这么跟他说话了,就算是那些宰相也得客客气气的。

至少说什么小话也是把他排除在外,不让他听到。

“待到不忙了,我再去你那里讨论一二有关你那起死回生的法子。”

宋煊听到这话,下意识的眯了眯眼睛,随即点头:

“也好,到时候俺定然知无不言。”

曹利用拍了拍宋煊的肩膀,站起身来,继续巡场去了。

宋煊依旧是第一个出场。

此时门外更是围了许多人,不断的有人开盘有人下注。

即使宋煊当众说他自己没信心考中解元。

但三天他都是第一个走出考场的,还不够证明宋十二的实力吗

众人围上来询问,捕头丁哲自是全力维护秩序。

毕竟那火眼狻猊的画像已经开始在街上流传,万一他在杀个回马枪,岂不是惨了。

宋煊瞧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当然明白赌徒的心里,他一言不发,等着衙役给他清场。

王珪牵着驴子过来,请宋煊上驴。

他方才在外面盯了许久,没看到火眼狻猊,许是刺杀顾子墨后,便快速逃出城去了。

毕竟在哪个朝代,当街杀官,都是一项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