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七章 教书先生

君庭首先想到的是,冯志这个提议,会不会有什么圈套。但是,琢磨来琢磨去,也没什么问题。首先,教工人们认字,并不是什么坏事;其次,冯志说了,自己同意了,由他去向城主说,也不用自己出头;最后,写字认字,这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啊,冯志一个杀猪卖肉的出身,在这方面,不占优势。

但是,出于谨慎,君庭并没有马上同意,而是想了想道:“冯大哥,我是个瞎子,现在就连自己写字都费劲了,如何教别人呢?”

“兄弟啊,这个简单,我让常林在旁辅助你。你呢,就管给工人们讲,而写字的事,让他干。常林这小子,倒也认得几个字,但是,学问比起你来,可差得远了。”

常林也道:“是啊 ,韩管事,借这个机会,我再向您多学习学习。我呢,从小也读过书,但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就拉倒了。唉,我也遗憾呢,这辈子,就是书没念够啊。这回,在您身边,也算弥补了我的遗憾了。”

君庭道:“冯大哥,您这提议是不错,但是咱没有时间啊。每一天,工人们早早上工,天黑才下工,辛苦一天,赚的钱也就够生活吧。你看咱作坊内,谁都是不敢懈怠,就怕这一天赚的少。所以,实在挤不出空。”

冯志点点头:“你说的,倒是个问题。其实,我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我打算跟城主申请,每天中午午饭后,抽出半个时辰,由你给大家上课。然后,这段时间,补贴每人1毛钱。这钱呢,我出。实不相瞒,作坊业绩好,每月城主都会额外奖励我一笔钱,正好用在这个上面。”

君庭更是不解了,冯志竟然会自掏腰包做这件事。印象中,冯志可不是个大方的人,克扣工人工资,公然索取贿赂,没少干。怎么,这人会突然变好了?

“冯大哥,您一心为了作坊,真令我感动啊。这样,您去跟城主汇报,只要她老人家允许,韩君庭自当尽心尽力。”

“好!”冯志一拍桌子,“韩兄弟,这事要真能成,也算咱俩的一件功德。哎呀,跟明白人说话,就是痛快。来,咱们再干一个,预祝此事,马到成功。”

这顿酒,喝的时间可不短了。到最后,君庭喝得都有点晕了,冯志方才作罢。他派常林弄来一辆马车,送君庭和许云燕回家。其实,徐家馆离君庭他们的家不远了,但冯志十分周道,执意要送,君庭也就不好推辞。

到了家门口,常林将君庭搀扶下车,道:“韩管事,我就送到这里。今后,我就跟着您学习了,还希望您不吝赐教啊。”

君庭道:“哎呀,常大哥,快别这么说,韩君庭愧不敢当。您谈吐不俗,绝非等闲之辈,我应该向您学习才对。”

二人客气了几句,常林方才告辞离开。君庭和许云燕开了房门,进到屋中,还没等许云燕说话呢,金宝先抱怨上了:“没劲,那老头怎么就不动手啊,我这浑身力气,没地方使。”

君庭对他道:“你这孩子,不打起来,不是更好嘛。唯恐天下不乱,这脾气得改。”

金宝现在是既拿君庭当师傅,又拿他当父亲,所以也不敢顶嘴,只是道:“好无聊,我睡觉去了。师傅,您有事喊我,要不我就一首修炼了。”

许云燕此时己经去厨房点着了火,烧起了水,准备给君庭沏茶。突然,她就听外面有敲门声。

许云燕推开房门,冲着大门方向就喊:“谁啊?”

“我,高明!”

许云燕急忙去拉开了门闩,一看,果然是高明带着西个人,站在外面。高明对手下人道:“你们在附近,暗中隐蔽。”

这西人答应了一声,散开了,高明跟着许云燕来到了屋中。

“韩兄弟,怎么样啊,哎呀,我都急坏了,就怕你们有危险啊。”高明道。

君庭一点也没意外,他知道,高明肯定会来,但没想到来的这么快。他让了座,然后将今晚宴席上发生的一切,详细讲述了一遍。

高明听完后,就是一皱眉头:“这事,可太奇怪了。冯志是杀猪的出身,虽然比较奸猾,但肚子里没什么墨水。我认识他也算有些年头了,可从来没听说他对什么读书写字一事上心过。”

君庭也道:“是啊。可现在,就谈到这儿了。我是琢磨来,琢磨去,也猜不透他的用意。也许,他经凝碧雪蘅一事,真得变好了,想干点实事了。”

高明冷笑声,道:“兄弟,这是没外人,我跟你说。这老小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走,我带你们去见城主,咱们必须连夜向她反应,让她定夺。不然,明天冯志要去汇报了,咱们就有点被动了,得给城主充分的考虑时间。”

许云燕又熄灭了灶膛的火,扶着君庭,坐上高明的马车,来到了城堡。

城主听说干女儿和干女婿来了,十分高兴。她多年独居,身边没有亲人,收了许云燕,从心里往外地满意。不过,她听完君庭和高明的汇报后,也一时有点摸不着头脑。

“冯大哥此举,是有大功德的。其实,我早就也有这个想法了。但凡来咱们艾尔肯城的,都是粗鲁之辈,像高管事和君庭你们这种识文断字、有学问的人,凤毛麟角。我曾经想过,如果城

里人要是都能识字读书,那该有多好啊。生活,也不会那么无趣。”

城主本身就是读书之人,学问还相当不错,很有修养。所以,她也喜欢和自己同样的人,也想将自己的生活环境打造的有文化气息一些。

高明跟随城主多年,自然深知这一点。他提醒道:“城主,冯志突然提出这个想法,我和韩兄弟都觉得其中有问题,这不像是他的行事风格,怕其中有诈。”

城主想了想,道:“我觉得,没什么问题。这件事他仅仅是个提议,具体开馆教书,都是君庭负责。再说,就让工人们学点文化,也出不了什么乱子。要说真有问题,那就是只有一种可能。”

城主说到这,停了下来,端起一杯茶,喝了一口。高明接过话来,道:“您是觉得,他这是在讨好您吗?”

城主点点头:“不愧是高管事,果然聪明。冯大哥也许是自知凝碧雪蘅一事上,自己做得不对,所以极力向君庭示好。同时,他跟随我18年了,自然知道我的喜好,这也是在讨我欢心,以求我不再追究他的责任。”

君庭总是觉得,这里面没那么简单。可是,具体怎么回事,他也说不出来。咦,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干娘,我跟冯志聊天时,得知他很可能在外面还有媳妇和儿子。他抱怨过在城里就两个女儿,没人给他老冯家传宗接代。上次,您曾怀疑他有叛逃之心。我想,这应该是他的动机。”

许云燕这时道:“干娘,干脆就别答应冯志的请求呗,免得琢磨来琢磨去的。”

城主摇摇头:“闺女啊,不是那么简单的。冯大哥提的建议的确不错,我实在没理由反驳啊。再说,我也真希望,这是他改过自新的表现。他若是有悔改之意,我必须给他这个机会。”

虽然曾对冯志有过怨恨、嫌弃,但城主始终还是称呼他做冯大哥,足见其对冯志还是念着情分的。毕竟,在一起并肩战斗18年了,同甘共苦,感情很深。

高明道:“既然如此,城主您放心,我会一如既往地盯着作坊的,保护韩兄弟夫妇的安全。”

几个人又聊了会,君庭他们这才告辞。

有了城主的支持,这件事办的很顺利。三天后,作坊的饭厅内,君庭开始了上第一课。

君庭一天学都没上过,认字是父亲韩宗清教的。此后,君庭虽西处漂泊,但酷爱读书。想当初在伊勒德半山庄园,君庭看了不少,他当时就住在书房中。伊勒德家藏书极其丰富,君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营养。后来,在杨家堡、边境抚远,君庭只要一有空,就手不释卷。所以,君庭的文化素养绝对没问题。

第一课,君庭给工人们就说起了瓷器:

“咱们中国啊,就是瓷器的故乡。最高的瓷器,可以追溯到商朝。而在······”

君庭刚开口,下面就有人道:“等等,韩管事,商朝是个什么玩意?”

君庭笑着解释道:“商朝啊,是离咱们很远很远的一个朝代。这么说吧,远到什么份上呢,距现在吧,有3000多年吧。”

工人们一缩脖子,是够远的了。君庭接着道:“经过一代代发展,在宋朝时,瓷器作坊遍布全国。像咱们做的作坊内生产的瓷器,其实技术在宋代就成型了,只不过加入明清时产生的多色釉罢了······”

君庭尽量用通俗易懂地语言去讲解,工人们呢,听得是津津有味,既能休息了,又有钱赚,何乐而不为呢。并且,君庭说的精彩,比听评书都热闹。

一个小时,匆匆而过,君庭教会了工人们两个字,一个是瓷,一个是釉。工人们学得很认真,用手指在地上画来画去的。下课了,工人们继续去干活,冯志将君庭请到了自己的屋子,道:“韩兄弟啊,我冯志是心服口服了,讲得太好了,我都忍不住要给你鼓掌了。”

君庭道:“韩大哥过誉了。我也就是没瞎那时候,看了点闲书,献丑,献丑。”

打这起,君庭就开始给工人们上课。每天讲一段历史文化知识,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然后教两个字。一转眼,半个月过去了。君庭渐渐地喜欢上了这种生活,他才发现,原来当个教书先生,也不错。

冯志就第一天跟着,剩下的日子,几乎看不到人影,都是由那个常林陪同。这人真会来事儿,没几天,就跟工人们打得火热,混了个好人缘。他私底下跟工人们交流,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夸奖君庭,说这位管事是所有管事中最出色的一位,有能力,将来会带着大家赚大钱的。

一切都很顺利,平稳。这样,冯志找到君庭,说运输队传回来消息,想定制一批瓶身上有古典诗词的瓷器。君庭一听这个,想了想,挑几首字数不太多,但脍炙人口的诗词教给大家读。张徐就对君庭道:“您得给写出来,我们照着样子去干,就容易多了。”

君庭虽然没特意练过字,但自幼受父亲韩宗清影响,写的也不错。可是,眼下双目失明了,不知如何落笔,自然不能写了。

常林在旁道:“韩管事,要不让我试试呢?”

君庭一愣,道:“常大哥,您能帮忙,最好不过了。来人啊,给常大哥准备笔墨纸砚。”

这些东西自从开馆授课后,都预备了。常林略一思索,就在纸上写下了一首《江雪》。张徐也读过几天书,道:“好字啊,好字。我再配配上那幅《寒江图》,就更完美了。”

常林没擅自做主,而是问君庭:韩管事,您觉得怎么样?”

君庭自然看不到,但他从张徐等人的惊呼中,就知道常林写得肯定不错。他将道:“一听都听常大哥做主。”

做这种瓷器比较费劲一些,自然价格也卖得高。不错,东西好,不缺买家。这半个多月来,大家工作热情高涨,己经出了不少精品了。每个人工资非但没降低,反而又多了一点点。

不过,君庭也知道,想让这些大老粗天天有兴趣听自己的讲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通过这些日子观察,冯志怕真是彻底变好了。

君庭也想开了:冯志变好了,那以往的事情,就一笔勾销吧。多个冤家多堵墙,这样也挺好。

转眼间,又是半个月,君庭在作坊内当管事己经一个月了。冯志算完帐告诉他,这个月,作坊的效益,超过了其他两个作坊。大家都欢呼雀跃,十分高兴。冯志呢,则给每人都发了5毛钱,做为奖励。这下子,大家就更高兴了。

这天下工钱,冯志又把君庭找去了,道:“兄弟,这回,你得帮帮老哥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