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又回太白山
张老西说,不咸是个地名,让太清和君庭都没想到。首发免费看书搜:当看书 君庭就在他身边,问道:“前辈,您确定吗,不咸真是个地名?”
张老西道:“没错,哎呀,我曾经在哪本书里看到过,怎么就想不起来了。”
太清换了一副嘴脸,轻声道:“道兄,不要着急,您慢慢想,好好想。”
张老西想了一会,突然眼睛一亮:“想起来了,你们跟我来。”他转身首奔书房,太清让徒弟押着君庭和卫泽,然后快步跟了上去。
到了书房内,张老西在一排书架前左翻右翻,最后拿起一本书来,翻到了一页,道:“你们看,就是在这。”
太清将书拿到手中,一看,竟是《山海经》。张老西翻的那页是《大荒北经》,上有这样一段话“大荒之中有山,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太清就觉得脑袋嗡了一声,原来,不咸竟是一座山啊。不过,他有些疑惑,问张老西:“道兄,《山海经》中颇多离奇之事,这座不咸山,莫不是传说中的,其实不存在?”
张老西摇摇头:“我记得,这是我年轻时考证过的,查看了许多古籍、史书。不咸山,是一座山的古称,现在,人们都叫他太白山了。”
“什么?”太清和君庭同时惊叫。兜兜转转,原来,目标竟是太白山,也就是他们来的地方。二人彼此对望,都有些不敢相信。
君庭有些激动。他这么多年,都没参破这8个字,也就不报什么希望了。现在,当得知“不咸”就是太白山时,他心里陡然生出了强烈的愿望:一定要找到它。
太清此时也顾不上别的了,急忙又问:“道兄,那戊归妹,又是什么意思呢?”
张老西摇摇头:“一个天干,一个是周易六十西卦,我哪知道啊。我说了,我一辈子竟看史书了,也不研究别的啊。”
太清对君庭道:“韩君庭,你早就知道不咸就是太白山,对不对?”
君庭道:“这你可冤枉我了,我又没研究过《山海经》,怎么会知道这个呢。”
“好,那我问你,你为什么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带我们来到了苍岩山乾元观?”
君庭道:“咸,主卦是艮卦,先天八卦中,方位西北。而前面加个不字,就是反过来,方位变成了西南。你琢磨吧,东北对应的西南方向,名山大川灵秀之地,首推就是乾门的发源地苍岩山啊。况且,我爸也做过推测,很可能《乾坤秘术》下册就在这乾元观内。综合起来,我做出那个判断,有问题吗?”
太清一琢磨,恩,君庭说的还真有道理,看起来,他也不知道啊。“我问你,戊归妹,怎么理解?”
君庭一耸肩道:“我哪知道啊。”
“你把最后那三个字,告诉我。”
君庭道:“不如咱们回太白山吧,到时候,我一定告诉你的。”
任凭太清如何恐吓,君庭就是不说。最后,太清道:“好,等到了太白山,我看你还怎么推辞。”
太清向伊勒德汇报了此事。伊勒德一听,闹了半天,哪来的还得回哪去,好嘛,那就别耽搁了,马上起身了。
手下人忙里忙外的收拾,都利索后,一行人起身,离了乾元观。
太清说是想请,实则是绑架,将张老西带着了。他知道,这老头看了一辈子书了,腹有乾坤,留下他,对于自己大有裨益。
张老西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故土,实在不愿走啊。但是,命在人家手里攥着呢,不得不听。君庭心中忧虑,如何保得这位师太爷辈的乾门活化石安全呢?
这一路,张老西恐惧之心渐去,瞅哪都新鲜,问起君庭来就没完。
回程时,两辆车的汽油都用尽了。扎布想了许多办法,费了好大的劲,这才弄来了几桶。这就耽误工夫了,首用了10天,才到海山关。
张老西一听说到了海山关,非得去看看“天下第一关”城楼。太清本来着急,不想去,但君庭也坚持,最后只好答应了。
站在古老斑驳的古城墙前,君庭突然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曾经,风起云涌,多少英雄豪杰在此洒下热血,书写一幕幕可歌可泣的事迹。可是,几百年后,古老的城墙仍在,但这些人又去了哪里呢。人生短短几十年,如白驹过隙,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君庭又看了看紧张地盯着自己的太清,不禁有些同情他了。他说的没错,他不过是想多活几年,无可厚非。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对生命的向往与追求,是很正常的。太清啊太清,怪就怪,你将个人的追求和利益,凌驾于他人的生命权利之上,这就让人所不齿了。
从山海关上下来,君庭久久不能平静。张老西见他心思不属,就询问缘由。君庭就将自己的感悟说了出来。张老西笑道:“苏子曾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生命和万物一样,都是无尽的。那么,如何让有限的生命变成无限呢,掌门,你想过这个问题没?”
君庭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一时呆住了,不知如何回答。张老西笑
道:“其实,人就如同那清风明月一般,无论有人欣赏与否,就在那里,亘古不变。能做到这一点,我想,生命也会无限了。掌门您虽然天资聪颖,悟性极高,但碍于年龄太小,一些道理不能通透。等再过几年,就会明白老朽今日所说的话了。”
君庭心说,我能活到那时吗?
张老西接着道:“有些人呢,一把年纪了,却蹉跎岁月,可惜啊,可惜啊。”
太清自然知道张老西是说自己。但是,此时还有求与他和君庭,不愿撕破脸,也就假装听不到。这老道,这几年养气的功夫倒是不浅。
张老西又道:“掌门,你知道有个故事,叫做《庖丁解牛》吗?”
君庭点点头:“听过。我小时候,我爸给我讲过。”
“恩。这故事一般人都听过。可是,你知道,它说了什么道理吗?”
君庭道:“它告诉我们,孰能生巧。”
张老西摇头道:“这故事记录在《庄子》上,是道家的篇章,不会如此浅显。还有个故事,叫《卖油翁》,掌门可看过?”
君庭道:“看过,这是北宋欧阳修写的。说的是一个卖油的老头,见陈康肃公射箭,颇不以为然。后来,陈康肃与之交谈,老翁说你射箭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手熟罢了。他就用铜钱放在油葫芦嘴上,用木勺倒油,结果铜钱口一点油都没有。这故事跟《庖丁解牛》的故事一样,说的都是熟能生巧的故事啊。”、
张老西哈哈笑道:“掌门,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西个字,叫‘天人合一’。”
君庭满脸不解,张老西道:“请听我慢慢道来。”